Page 11 - 04高屏地區農業剩餘物現況盤點與生物炭應用發展
P. 11

圖1.紅豆不同處理播種90天收穫產量比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2.紅豆收穫植株型態比較


                     (二)生物炭在臺灣藜作物生產應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試驗地點為屏東縣瑪家地區之有機農場,作物選擇臺灣藜,耕作方式屬

                     於有機耕作,為臺灣藜及鳳梨輪作,屬於強酸性土壤,試驗分為 4 個處理,
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別為施用木炭、接種溶磷菌、木炭+溶磷菌及有機慣行對照組等 4 個處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而施肥方式則於幼苗定植前,田區施用有機質肥料 1,000 kg/0.1ha,此後每月

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有機液肥根域噴施一次,共計 3 次。木炭為果樹枝條殘體燒製而成,施
                     用量則為 300 kg/0.1ha,溶磷菌接種則於幼苗定植時,及定植後 10 天根域各
                     稀釋 500 倍澆灌一次。而試驗前後之土壤分析資料如表 7 所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表 7 之調查土壤肥力資料可發現,在土壤改良施基肥後,土壤肥力中
                     O.M、P、K、Ca 等含量普遍提升,此將有助於作物生長所需,但在土壤 pH

                     方面,並無因施用木炭而提升。但在收穫調查後土壤 O.M 含量方面,因該為
                     有機質肥料礦化分解提供作物養分,因此 O.M 含量普遍低於 4 以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另由臺灣藜田間試驗可發現強酸性土壤,經由木炭+溶磷菌處理,在株高

                     表現及單株鮮穗重與單株烘乾穗重方面,均顯著優於有機慣行對照組,而在
                     接種溶磷菌或木炭處理,於株高及單株烘乾果穗之表現,亦顯著優於對照組,
                     顯示強酸性土壤在藉由生物炭或溶磷菌處理,均能對作物有增產之效益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許多研究結果均指出,生物炭隨著原料及燒製熱裂解溫度不同,而有
                     所差異,但在配合有益微生物菌種使用時,則往往對作物增產有更佳之表現,

                     拜前揭紅豆及臺灣藜試驗中均獲得驗證,主要生物炭具有之多孔特性、高度
                     比表面積,提供微生物良好棲息場所,得以繁殖、生長和複製(Warnock et al.,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
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   15   16